中江县“十四五”制造业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中江县经济信息化和科学技术局
2022年8月
前 言
“十三五”时期,全县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战疫抗洪、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这五年里,工业战线勇担使命、超常攻坚,努力构建中江工业速度和质效同步发展新常态,奋力挖掘工业经济后发追赶潜力,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关键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与全市的发展水平进一步拉近,食品医药、电子信息两大产业在全市的显示度进一步增强。
“十四五”时期,是中江工业打基础、利长远的重要时期,也是建设“全省丘区经济文化强县”提供工业支撑的关键时期,制订和实施好“十四五”制造业发展规划,推动中江全域深度融入“龙泉山东侧现代产业带”,打造“以凯州新城为核心的同城化综合实验区,以中江高新区为核心的产城融合样板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为此,按照县委县政府“兴城市强工业,建设全省丘区经济文化强县”的战略部署,立足上位规划,制定本规划。
《中江县“十四五”制造业发展规划》主要阐明“十四五”期间中江工业的发展方向、发展重点、方法路径、政策导向和目标任务,是未来五年工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县工业经济活动的行动纲领。规划期为2021年—2025年。
本规划依据以下规划、文件编制:
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2.《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3.《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4.《德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产业功能区规划布局工作的通知》
5.《中共中江县委关于制定中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6.《中共中江县委关于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深入推进成德同城化发展工作的决定》
7.《中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2021-2025年》
8.《中共中江县委中江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第一节 “十三五”工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三五”以来,中江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高质量发展定位,全面落实国、省、市关于工业发展的决策部署,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切实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成为中江工业发展史上较快较好的时期,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工业力量。主要表现在: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20年全县工业企业81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9户,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8.5亿元,纳税3.73亿元,工业化率32.4%。五年里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5%,比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速高1.5个百分点。工业项目支撑有力,五年来累计实施工业项目176个,完成投资272.9亿元,完成技改投资225亿元,争取国、省、市级资金项目199个2.29亿元。传统产业技改升级提速,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20%,关停落后产能26户,完成清洁能源改造185蒸吨。
——现代产业体系成型。全县形成食品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为支柱,轻工纺织、新材料、绿色能源等其他产业为补充的多门类工业体系。其中食品医药产业依托中江农产品资源优势,聚集年丰食品、逢春制药等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中成药产学研规上企业28户,2020年实现总产值124.5亿元。具有年加工大米14万吨、面粉面条18万吨、菜籽油12万吨、中成药5.5万吨的生产能力,主要产品有大米、面粉面条、菜籽油、丹参茶、麝香等。电子信息产业继电器、电脑连接器成链发展,聚集宏发电声、湧德电子、博益磁材等电子元器件、电子基础材料、5G通信设备、军民融合企业17户,2020年实现总产值51.4亿元。具有年产电子元件15亿只、继电器9亿只、电脑连接器2.4亿只,贵重金属合金材料4万吨、磁性材料1200吨的生产能力,超小型电磁继电器细分领域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24%,电脑连接器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10%。装备制造产业聚集恒达灯具、星光钢构等5G杆塔、装配式建筑产品研发生产规上企业12户,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3.8亿元。
——工业强基持续推进。聚力打造中江高新区、凯州新城作为工业发展的主战场,中江高新区获批副处级建制功能区。两个产业功能区建成区23.5平方公里(中江高新区12.2平方公里,凯州新城11.3平方公里),聚集规上企业93户,2020年实现总产值299.1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3.4%。中江高新区是“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长江经济带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区”、“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中江高新区电子信息(电子元器件)特色园区、凯州新城装备制造产业园纳入四川省“5+1”重点特色园区培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凯州新城纳入龙泉山东侧现代产业带核心区、成都东部新区产业协作区。
——企业培育成效显著。先后出台《中江县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措施》、《中共中江县委中江县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江高新区提升发展的十条措施》等支持政策,成立中江县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项目工作机制,支持企业技改创新,支持关联产业、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成功培育大企业6户,过20亿元企业2户,过10亿元企业3户,过5亿元企业14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4户。拥有国家驰名商标2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件、原产地证明商标3件、四川名牌8件、四川省著名商标12件。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规上企业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R&D)5.1亿元,研发投入强度1.82%。成功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户,占规上企业数量的13%,高新技术企业产值116.6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2.5%。科技型中小企业60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家,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级工程实验室1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省级“两化融合”试点企业5家,市级重点实验室2家。
第二节 “十四五”中江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是制造业全面发展的新时期,是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我国及全省、全市工业经济将迈入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将是中江贯彻落实制造强国、强省、强市重要部署的内在要求, 是中江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的现实需要,是中江发挥优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的重要抓手。今后五年,全县工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但传统发展模式呈现诸多难题,工业经济要在“新常态”下寻求平稳较快发展,实现质效同步提升,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中江工业经济存在的问题和机遇
从总体来看,中江工业在“十三五”期间实现了大发展,质效明显改善,整体实力跃上新台阶,工业化水平已迈入初期向中期发展阶段,但对表高质量发展要求,对标先进地区,还存在很多问题、很大差距,表现在:
一是从省市看:2020年,中江GDP位列全省第38位,增速位居全省尾端。中江幅员面积占德阳全域37.2%,人口占全市35.8%,但GDP 仅占全市的16.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占全市的6.4%,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市9.8%,大工业用电量仅占全市5.5%,规上工业企业129户仅占全市9%,工业税收3.73亿元仅占全市的1.2%,工业化率32.3%,低于全市11个百分点,均位列全市最后一名,这一系列数据表明,中江工业经济发展严重不足,含税经济极其薄弱,县级财力极其有限,保民生、促发展捉襟见肘,在德阳各区县的比较优势严重不足,属于典型的“工业小县、工业弱县”,工业还远远不能承担起“富民强县”的伟大历史重任,并且已经成为制约德阳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短板。
二是从历史看:很长时间以来中江以农业经济为主,属于传统农业大县,到2020年,中江的粮油、生猪、中药材等主要农产品产量还位居全省前列,粮食产量更是连续18年位列全省第一。国内国际的发展经验表明,经济发展规律决定了传统农业大县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因工业基础薄弱会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加之“十三五”前的几个“五年”发展期中江交通建设滞后,区位闭塞,优势无法凸显,导致工业起步晚,导致的结果就是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发展滞后,是当前中江的客观现状。
三是从产业看:产业发展能级不足,传统的农产品加工、轻工纺织产业占比大,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产业层次低,表现为“三个为主”,即以资源型为主、以粗放型加工为主、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资源利用深度不够,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与市场经济激烈竞争形态极不适应。
四是从科技水平看: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不足,工业产品主要以初加工、代工为主,能够主动引进消化吸收改造的产业企业少,只集中在宏发电声、德成动保、本富电子等少数几家企业里,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和产品,整体竞争力弱,面临着稳定增长和创新发展的现实压力。
五是从人力资源看:人才缺乏制约发展,新一代农民工就业理念发生改变,县内企业招引一线产业工人困难,比如达飞电子、四海制衣等企业长年招工还是不能满足用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研发人才招引留用难,县级城市的地缘格局与成都、重庆、绵阳等大中型城市不具备竞争优势,企业引进留用研发人才难,制约了工业企业创新升级。
六是从投资看:大项目、好项目缺乏,优质项目落地难,新的增长动力形成难。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无法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七是从营商环境看:营商环境亟待改善,相关单位推进工业发展的合力不够,行业之间政策执行僵化呆板,不能灵活运用政策措施帮助企业发展,改革促发展的意识意愿不强,导致工业投资项目落地难、达产慢,市场主体初创、成长、晋阶等综合成本较高。
八是面临的挑战:区域竞争激烈,成都的龙泉驿区、双流区,绵阳的涪城区、游仙区,本市的广汉市、旌阳区、德阳经开区等市(区)工业基础好,产业体系发达,区位条件优越,发展势头强劲,对要素资源的虹吸效应较强,中江产业结构与成都、绵阳相关区县趋同,在优质项目的招引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而且中江不占优势。特别是成都东部新区、绵阳科技城新区的设立进一步强化其政策优势,中江在招商引资等方面面临较大压力。
二、新时期中江工业面临的机遇
一是国、省、市战略交汇叠加为中江工业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中央明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成渝城市群打造成中国经济“第四极”,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实现成渝地区从单一的城市竞争进入区域一体化、城市群抱团发展新阶段的重要举措。省委持续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格局,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先行先试、大力推进,为中江深度融入成都平原经济区、成德绵核心经济带,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提供了机遇。市委高度重视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设全国一流、西部领先的制造强市目标,出台一系列支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明确提出构建五大主导产业、十二个产业功能区的发展格局,并对中江未来寄予厚望,把中江作为德阳市域副中心规划打造,将凯州新城作为全市工业空间增量的主要拓展区,中江工业经济的发展迎来空前政策机遇。
二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带来的机遇。国家提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深入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现代化进程,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新的增长极和动力源。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指出,“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大制造强市建设力度”,“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优做强,争创制造强省先进示范市”。从中央到省委、市委,均把制造业摆在突出位置,予以高位部署推动,中江必须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市委部署,坚持“工业强县”,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制造强国、制造强省、制造强市、制造强县建设各项部署在中江落地落实、开花结果。
三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世界经济受**、贸易保护主义、地区冲突等影响,持续低迷、增长乏力,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并加速向各领域广泛渗透,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数字经济发展呈现蓬勃势头,展现巨大的发展潜能,正在成为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从历史看,每一次技术的更新换代都为后来者实现技术赶超打开“机会窗口”。工业创新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四是资源潜力带来的机遇。中江各类资源丰富,天然气预估储量4000亿方以上,已探明储量1155亿立方米,年产气近10亿立方米,为天然气精深加工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粮食、油料、生猪、中药材、蚕茧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位居全省前列,为食品医药产业精深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资源。中江处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线上,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核心地带,紧邻成都东部新区,龙泉山东侧现代产业带核心区,“六高八快四轨”立体综合交通体系逐步实现助力区位优势凸显,为产业招商、成德协同提供了机遇,为“十四五”中江工业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级、新的动力源”国家战略机遇,秉承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区域发展战略契机,勇担市委建设全国一流、西部领先制造强市时代使命,围绕县委全力打造“全省丘区经济文化强县”“德阳市域副中心”战略定位,把握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坚持创新引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集聚创新资源,培育一批创新主体,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形成一批创新成果,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形成一批新模式新业态。
二、坚持集群发展。坚持把现代产业集群作为工业发展的主要组织形式,构建完善产业分工协作配套体系,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链、价值链延伸提升的引领带动作用,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协同制造,构建产业体系集群协作新生态。
三、坚持开放合作。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加强与成都平原经济区、川渝相关县(市、区)的产业协作,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构建内外联动、合作共赢的开放发展格局。
四、坚持数智赋能。坚持数智赋能制造业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培育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
五、坚持绿色发展。坚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以“亩均论英雄”为动力,以产业集群为形态,加快构建布局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生产清洁的绿色制造体系,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衔接,推动绿色发展。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坚定“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紧扣“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千亿国家级高新区初具规模”目标,以凯州新城为重点狠抓新型工业化,齐头并进推进中江高新区提质增效,聚焦科技创新引领,实施产业倍增计划,提升现代产业能级,实现“工业弱县向工业大县”的蜕变。
二、具体目标
(一)工业经济发展目标。到2025年,力争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800亿元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7.5%以上,工业(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0%以上,食品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占工业(制造业)比重80%以上,实现工业税收8亿元以上。
(二)产业功能区建设目标。打造以凯州新城为核心的同城化综合实验区,以中江高新区为核心的产城融合样板区,到2025年,千亿国家级高新区初具规模。
(三)现代产业体系培育目标。现代产业体系跃上新能级,食品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3个500亿级产业集群初具雏形,形成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中小企业协作配套各具特色的企业集群,新材料产业体系化发展,形成天然气精深加工为主,氢能、光伏能、垃圾发电为辅的多元化绿色能源产业体系。到2025年,电子信息产业规上工业经济总量达120亿元以上,食品医药产业规上工业经济总量达350亿元以上,装备制造产业规上工业经济总量达160亿元以上,绿色能源产业规上工业经济总量达20亿元以上。
(四)企业培育目标。到2025年,年均新增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家以上,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5家。培育过100亿元企业1家,过50亿元企业2家,过30亿元企业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0家。
(五)投资增速目标。“十四五”期间完成工业投资300亿元,年均增速17%以上;完成技改投资150亿元,年均增速5%以上。
(六)科技创新目标。到202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2户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120户以上,全县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经济总量300亿元以上。
(七)绿色发展目标。到2025年,培育循环经济产业功能区1个,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0个,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比2020年降低10%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95%,工业危废物无害化处置率100%。
展望2035年,中江高新区建成1500亿国家级高新区,凯州新城同城化综合实验区引领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水平成功迈入西部第一梯队,涌现出一批美誉度好、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制造业企业品牌。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在全省排名前列,基本建成以创新为引领的西部先进制造业强县。
专栏1 中江县“十四五”工业经济发展目标
类别 | 指标 | 2020年 | 2025年 | 年均增速(%) | 属性 |
产业规模 | 规上工业经济总量(亿元) | 358.5 | 800 | 17 | 预期性 |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 0.2 | 8 | 7.5 | 预期性 | |
企业发展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 | 129 | 215 | — | 预期性 |
投资规模 | 工业投资(亿元) | 38.3 | 94.1 | 17 | 预期性 |
技改投资(亿元) | 29 | 40.5 | 5 | 预期性 | |
科技创新 | 规模以上企业研发 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 | 1.82 | 3 | — | 预期性 |
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户) | 8 | 12 | — | 预期性 | |
高新技术企业(户) | 16 | 32 | — | 预期性 |
紧扣食品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绿色能源产业,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聚焦科技创新引领,实施产业倍增计划,塑造“亩均论英雄、项目论成败”集约发展新生态,努力融入成都、主动协同德阳,合作共建龙头企业带动、资源有效聚集、公共要素共享、产业协作共进的食品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生态圈,促进供应链、创新链、金融链、市场链、价值链交互增值,形成行业性联盟和利益共同体,稳步提升现代产业能级。
第一节 做强三大主导产业
一、食品医药产业
产业定位:四川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发展目标:推动道地中药材、粮油肉制品精深加工基地建设,将中江打造成为绿色食品产业聚集区,中药材精深加工、现代中成药研发基地,培育以中医药大健康为主的康养产业生态圈,成为具有四川影响力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到2025年,食品医药产业经济规模达350亿元以上。
(一)医药产业:紧盯生物医药广阔市场空间,把握产业创新引领、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等趋势,依托中药材原料基础、现代中成药产业基础,主动融入成都医药健康产业生态圈,精深发展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成药、生物提取物,提高现代中成药行业竞争力,打造成德眉资知名的现代中成药产业基地、中医康养产业集群发展区。
一是建设龙泉山现代中药材产业园。支持逢春制药、天府神龙等企业建设现代中药材研发生产基地,通过“公司+基地+科研”模式,为种植户提供优良种子种苗和GAP技术指导,带动中江有机丹参、白芍、桔梗种植向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建设丹参、芍药资源圃,开展道地药材良种繁育,主产区良种覆盖率达100%。
二是提档升级现代中成药产业。强化中成药新品种开发,持续提升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及中成药产品质量。依托麝香、丹参、白芍等道地中药材资源优势,鼓励企业加快现代科技应用,培育疗效好、安全性高、质量稳定可控的现代中药大品种。支持逢春制药、天府神龙等企业打造中药材种植(养殖),中药饮片加工,成药研发、制造、推广及中医康养全产业链,支持逢春制药新药研发中心项目建设,成为全省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和现代中成药研发生产基地。
三是深度融入成德眉资医药健康产业生态圈。培育以中医药大健康为主,集田园绿植、乡村旅游、休闲运动于一体的康养产业。支持凯州逢春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园建设,推动大健康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二)绿色食品产业:以创新驱动、提质增效为引领,把握时尚个性化消费发展趋势,数字赋能粮油食品产业发展,满足社会群体更高层次的食品需求。依托粮油食品重点企业、重点品牌,推动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融入成都、协同德阳、辐射全国,共同构建质量安全、绿色生态、特色发展的粮油食品产业生态圈。
一是推进粮油食品精深发展。以年丰食品等龙头企业引领示范,以产学研结合、基地+农户等多种模式,大力发展小麦初深精加工产业、植物油初深精加工产业、大米初深精加工产业、粗粮配方加工产业、调味品加工制造产业、水果及蔬菜加工储藏产业、饲料加工产业、肉制品产业等农产品加工业体系。持续提升菜籽油、小麦制品、肉制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工业、商业跨界融通。依托油菜籽资源优势,推进年丰食品食用植物油产业园建设,依托中江挂面地理标志产品优势,推进雄健实业中江挂面产业示范园建设、颜氏粮油精制面创新发展,推进温氏畜牧家畜家禽肉制品加工生产线建设、新希望六合食品肉制品加工生产线建设,鼓励温氏畜牧、凯达饲料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以中江为中心、成德绵遂为半径、辐射西南、面向全国的川内有影响力的家畜家禽肉制品加工产业链。推动饲料加工业发展,支持温氏畜牧、凯达饲料、方源饲料、科飞饲料发展上台阶,在中江形成猪、牛、鸡、鱼畜禽水产饲料全系产品。推动冷链物流产业园布局建设,为温氏畜牧、凯达饲料等集养殖、饲料生产、屠宰加工、冷链物流等全产业链生产企业拓展发展空间。
二是实施增品种战略。把握全球市场对深精加工农产品需求呈逐年上升并供不应求的消费趋势,依托中江土壤、气候、地理优势,引进培育集种植、深精加工、销售于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绿色食品产业,拓宽绿色食品产业门类,推动形成工业经济新增长点。
三是实施创品牌战略。推进农产品“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战略,依托“中江挂面、中江丹参、中江白芍”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原产地证明商标品牌效应,持续提升中江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按照“高门槛、严监管、可追溯”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加大农产品抽检力度,培育绿色优质产品。
专栏2:食品医药产业重点项目
序号 | 项目业主单位 | 项目名称 | 总投资 (万元) | 建设年限 |
1 | 四川德阳市年丰食品 | 年丰食品食用油产业园建设项目 | 50000 | 2019-2023 |
2 | 年产1万吨小磨芝麻油加工中心 | 15000 | 2022-2023 | |
3 | 四川逢春制药有限公司 | 凯州逢春大健康产业园暨中医药研发中心项目 | 150000 | 2020-2025 |
4 | 年处理3.5万吨中药前处理提取技术改造项目 | 8000 | 2022-2023 | |
5 | 四川雄健实业有限公司 | 中江挂面产业示范工程项目 | 50000 | 2018-2025 |
6 | 中江县颜氏粮油食品有限公司 | 年产1万吨高精度发酵挂面智能控制技术建设项目 | 5000 | 2021-2022 |
7 | 四川省天府神龙中药饮片公司 | 创新型中药饮片生产线改扩建项目 | 2000 | 2022-2023 |
8 | 四川德成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 | 现代兽药GMP车间及自动化生产设备技术升级改造建设项目 | 5000 | 2021-2023 |
9 | 四川德合制药有限公司 | 德合自动化控制生产线建设项目 | 13000 | 2021-2023 |
10 | 中江弘康电子有限公司 | 弘康医药产业园建设项目 | 11000 | 2022-2024 |
11 | 德阳新希望六和食品有限公司 | 年产4.8万吨肉制品生产线建设项目 | 15000 | 2021-2022 |
12 | 新希望六和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 中江县现代化综合供应链基地项目 | 5000 | 2022-2023 |
13 | 四川会丰粮油有限公司 | 大米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 2000 | 2020-2021 |
14 | 中江凯达科技饲料有限公司 | 饲料生产扩能项目 | 10000 | 2022-2023 |
15 | 四川省方源饲料有限公司 | 新科技饲料研发及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 6000 | 2022-2024 |
16 | 河南双汇集团 | 年出栏1亿只肉鸡产业化项目 | 306000 | 2022-2024 |
17 | 四川九寨宝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 25000 | 2022-2023 |
18 | 成都盛世鑫和置业有限公司 | 绿色食品产业园建设项目 | 80000 | 2022-2026 |
19 | 四川省广德成食品有限公司 | “书亦烧仙草”食品生产基地项目 | 35000 | 2022-2024 |
二、电子信息产业
产业定位:中国西部功率继电器、电脑连接器智能制造基地,具有全国显示度的电子元器件产业新高地、集聚发展区。
发展目标:依托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以电子元器件、电子磁性材料、通讯设备、智能支付终端、智能穿戴、5G通信设备、大数据和应用电子、新型信息技术服务为产业发展主攻方向,推进电子基础材料、电子元器件、电子终端产品等重点领域集群发展,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完善电子信息产业链。打造中国西部最大的功率继电器、电脑连接器智能制造产业基地,中国西部电子元器件产业新高地、集聚发展区。力争到2025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总产值120亿元。
市场前景:
1.市场需求拉动产业规模整体稳定增长。随着科技的发展,5G网络、物联网、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汽车电子、轨道交通、互联网应用产品、移动通信、智慧家庭、5G、消费电子产品等领域成为支撑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作为电子信息产业基础的电子元器件领域,主要包括光电子器件、传感器、电子电路、继电器、连接器等细分领域,与整机、终端设备核心组件相比,行业壁垒相对较低,市场需求量大,同时产品更迭换代的速度快,整个行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期。成渝地区现已形成产业体系相对健全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其中智能终端领域已成为全球重要的代工生产基地,新型显示领域具有全球领先优势,集成电路、软件产业、信息网络在国内已形成比较优势。十四五期间成渝地区共建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将依托产业龙头企业持续强化本地产业配套,协同构建原辅材料、电子元器件、整机终端、软件、下游应用及运营服务等供应链配套体系。中江电子元器件领域的产业基础为深度融入成渝两地电子信息产业体系提供了空间,为自身体量的持续壮大提供了可能。
2.电子元器件行业正步入新型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引领下的产品更新升级和深化发展的新时期。现代电子设备及信息系统的体积越来越小,电路密度越来越高,传输速度越来越快,电子元器件由原来只为适应整机的小型化及其新工艺要求为主的改进,进入以满足数字技术、微电子技术发展所提出的特性要求为主,并且是成套满足的产业化发展阶段。随着产品向多功能、组件化、复合化、模块化和智能化升级换代的速度加快,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型电子元器件需求不断增加。
3.电子元器件国产化替代进程加快。西方发达国家在电子元器件行业中所投入的研发强度较大,如美国、日本等国家在电子元器件行业中所投入的研发强度都已经超过5%,部分企业甚至高达10%以上,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对新型电子元器件的研究与生产技术都相对落后,核心技术基本上只能依靠进口。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各国加速回归高端制造业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更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我国正大力推进国产自主可控替代计划,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尤其是高端电子元器件的国产化替代进程正在加速。
4.电子元器件产业链。电子元器件产业链上游为电子基础材料,中游为元器件制造,下游为终端整机及行业应用。
一是电子材料。包括介电材料、半导体材料、压电与铁电材料、导电金属及其合金材料、磁性材料、光电子材料、电磁波屏蔽材料以及其他相关材料。电子材料是现代电子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又是科技领域中技术密集型学科。
二是电子元器件。分为元件与器件两大类。元件主要包括电气元件(如电容器、电阻器、变压器、电缆等)和机电元件(如电连接器、继电器、开关等)。器件主要包括集成电路、半导体分立器件、光电子器件等。电子元器件行业位于电子信息产业链的中游,介于电子整机行业和电子原材料行业之间,电子元器件技术发展的快慢,以及生产规模,不仅关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同时对于我国对发展信息技术、传统产业技改升级等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终端整机。整机是成套或整体单机、单台形式的机电产品,由大量电子元器件组成。整机及相关服务是电子元器件产业链中直接面向消费市场的环节,但整机组装是产业链中附加值最低的环节,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终端整机产品的更新迭代速度也将不断加快。四是行业应用。包括通信、消费电子、计算机、新能源汽车等应用,下游应用市场波动直接影响上游元器件行业产销量,目前新兴市场领域如云计算、大数据、5G、物联网、服务器、新能源汽车、工控设备、逆变器等应用领域需求保持较高增速。
重点领域:
1.培育壮大电子元器件产业链。
一是引导龙头企业宏发电声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快形成产业化应用,推动微小型功率继电器做大产业体量,培育发展电力继电器、汽车继电器、新能源继电器、信号继电器、工业继电器,拓宽继电器产品门类。以延链、补链、强链为抓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引专业继电器研发生产企业入驻中江,形成产品门类齐全、体量逐步增大的继电器产业体系,主攻智能制造配套领域,形成对成都、重庆、绵阳等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支撑。支持锐腾电子积极引入模具制造、工艺检测等功能性配套项目,提升表面处理工艺技术,加快推动组件、模块、智能终端设备等产业环节延链补链。
二是抢抓我国连接器发展正处于生产到创造的过渡期,5G通信、物联网、军工等下游应用领域市场需求增长,通信、计算机、工业、防务航空等领域对高端连接器需求巨大的历史机遇,引导湧德电子投资建立连接器研发中心,形成“总部、基地合一”的附加值较高的发展方式,积极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应用,拓宽连接器产品门类。鼓励宏发电声开拓新方向进军连接器领域,打造充电站和汽车电源连接器等新品研发中心,形成“研发+基地”的高附加值发展模式,提高中江“连接器”产业链的整体水平。以延链、补链、强链为抓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引专业连接器研发生产企业入驻中江,形成产品门类较为齐全、配套完善的连接器产业体系。
三是探索培育电子元器件细分领域。由于集成电路处在电子元器件领域的核心地位,传感器在物联网时代、未来人工智能上的广泛应用,需求面广量大。培育发展传感器、电子电路等高端领域,瞄准国际国内传感器、电子电路产学研各类大中小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对接促成入驻中江,打造支撑中江电子信息产业体量的新增长极。
2.推进磁性材料等电子基础材料创新发展。把握云计算、大数据、5G、物联网、无线充电等应用趋势,用好全国磁性材料及器件高峰论坛常态化在本地举办的优势,依托湧德电子、博益磁材等存量企业,“以商招商”吸引磁性材料相关企业落地。加强与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研究合作,加大铁氧体软磁研发及新产品开发力度,积极承接科研成果转移转化。
3.构建跨区域配套协作体系。围绕成渝地区共建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目标,强化与成都、重庆相关区县、产业功能区的合作对接,针对成渝地区各行业终端整机的关键配套需求,以融入终端企业产业链体系为导向开展招商引资,着力提升就地就近配套协作能力和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打造以继电器、连接器及工业终端为核心,电子电路、传感器、电子基础材料为辅助的电子元器件产业高地、西部集聚发展区。
专栏3 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项目
序号 | 项目业主单位 | 项目名称 | 总投资 (万元) | 建设年限 |
1 | 四川宏发电声有限公司 | 四川宏发电声有限公司西部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项目 | 100000 | 2018-2022 |
2 | 四川锐腾电子有限公司 | 新型微型控制器件铁芯产品生产线建设 | 3310 | 2021-2023 |
3 | 四川展达电子元件制造有限公司 | 华盛电子制造有限公司全自动绕线机设计研发组装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 10000 | 2021-2023 |
4 | 德阳市中洲嘉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中金众联(凯州)电子信息产业园项目 | 200000 | 2020-2024 |
5 | 凯州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 德阳凯州新城5G产业项目 | 97000 | 2020-2023 |
6 | 德阳市中领电子有限公司 | 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中江高新区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项目) | 70000 | 2020-2025 |
三、装备制造产业
产业定位: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业。
发展目标:秉承德阳装备制造产业优势,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江装备制造产业与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数字赋能装备制造产业细分领域发展。到2025年,装备制造产业经济规模达160亿元以上。
重点领域:以凯州新城为载体,融入成都、协同德阳,共建共育装备制造产业生态圈。支持凯州新城深度融入龙泉山东侧现代产业带,成德临港、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协作带,加快与成都东部新区协同发展步伐,积极承接成渝地区、东部沿海等国内国际产业转移,着力发展节能环保装备、汽车零部件等装备制造产业细分领域。依托中金众联(凯州)电子信息产业园项目、凯州新城合利诚中国(西部)智能汽车电子产业项目,大力培育汽车零配件、机床装备再制造产业。依托恒达灯具、中创汇通等企业,发展5G+ 智慧多功能杆、道路照明灯杆、通信铁塔,集照明方案设计、产品研发制造、系统工程服务为一体。依托长越机械、华西九方电缆等企业,发展电力非标设备、电力线路器材及附件、建筑工程用机械等产品。依托耀发铸锻,发展金属铸锻,电弧铸钢件、铸造用液态钢。支持帝航安防建设西部营运、研发、培训中心。引进培育农业机械、污水处理器研发生产企业,电子信息终端设备、医疗器械设备、新型材料设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加快形成集通讯设备、智能支付终端、智能穿戴、5G通信设备、汽车零配件及相关配套产业链为一体的智能制造高科技产业聚集地,加快培育上下成链、左右配套、优势互补、集群发展的装备制造产业生态圈。
专栏4 装备制造产业重点项目
序号 | 项目业主单位 | 项目名称 | 总投资 (万元) | 建设年限 |
1 | 德阳凯达门业有限公司 | 智能化安防产品技术应用及制造项目 | 60000 | 2021-2023 |
2 | 四川帝航安防科技有限公司 | 中江帝航智能制造基地建设项目(二期) | 30000 | 2023-2025 |
3 | 四川家彤利金属科技公司 | 数字化智能化车间改造项目 | 10000 | 2020-2022 |
4 | 中江润恒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 年产30万吨铁塔构件生产线建设项目 | 30000 | 2021-2023 |
5 | 四川齐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齐飞新材料扩能扩产项目 | 10000 | 2022-2025 |
6 | 中江县寿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机械制造扩建项目 | 3500 | 2021-2022 |
7 | 德阳市裕鑫新材料有限公司 | 多功能复合材料精细研磨加工项目 | 11000 | 2021-2023 |
8 | 广东科霖环保设备有限公司、中造动力、郑太机械、速帕尔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 广东佛山智能装备制造基地项目二期 | 160000 | 2023-2025 |
9 | 四川沧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艺术广告塔及标牌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 4500 | 2021-2022 |
10 | 成都东浩散热器有限公司 | 新能源智能装备散热器制造基地项目 | 60000 | 2022-2024 |
11 | 中江金世博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 凯州金世博机械设备制造基地建设项目 | 10000 | 2020-2022 |
12 | 成都福莫斯智能系统集成服务有限公司 | 福莫斯高精度三维五轴机器人研发生产基地项目 | 10000 | 2022-2024 |
第二节 培育绿色能源产业
打造绿色清洁能源基地,抢抓四川建设川渝天然气千亿立方米产能基地、德阳建设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契机,依托中江天然气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天然气储能基地,启动LNG储能罐建设。启动天然气发电项目建设。规划建设化工园区,构建天然气精深加工多元体系,推动资源优势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着力引进氢能、光伏能、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化布局,支持光大再生能源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二期)建设,形成绿色清洁能源多元化供应格局。到2025年,绿色能源产业规模力争突破20亿元。
一、中江天然气资源基本情况
中江境内天然气预估储量4000亿方以上,分布在中江全域从南到北条状地形带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中江县龙台镇为界,将中江全域划分成南北两个片区,龙台镇以南的中南片区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开发区域,龙台镇以北的中北片区属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开发区域。
中南片区天然气预估储量在3000亿方以上。中北片区及辐射区天然气已探明储量1061亿方,中石化将以中江中北片区为核心的藏气区域命名为“中江气田”,“中江气田”已建成生产井263口,日产气350万方,累计产气78亿方。预计“十四五”末年产气达22亿方,日产气600万方。
二、中江天然气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中石油、中石化供应给中江本地的天然气利用方式简单、结构单一,主要作为城镇居民生活、工业生产、交通工具燃料使用。由中江港华燃气有限公司、中江县顺风燃气有限公司等燃气经营企业直接供应给城镇居民,CNG加气站,用作燃料的工业企业。县内还没有天然气精深加工企业,没有建立天然气开发利用全产业链,天然气精深加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未能在中江体现。
三、拓宽天然气开发利用范围。
天然气产业链分为三部分,包括上游勘探生产、中游运输以及下游分销利用。上游勘探生产主要指天然气的勘探开发,相关资源集中于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LNG海外进口部分。中游运输包括长输管网、省级运输管网、LNG运输船和运输车等。下游分销利用主要根据不同用气特点,分为城市燃气、工业燃料、天然气发电、天然气化工和其他用户。
由于天然气精深加工产品如合成氨等属于危险化学品,按照《四川省化工园区认定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须进入认定的化工园区组织生产。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天然气利用政策》《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快推进天然气储备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及德阳市能源发展相关规划,发电项目可不进入化工园区即可组织实施;同时,布局天然气发电,启动天然气发电项目建设,减少煤电使用量,为国家能源结构调整贡献力量,为市县乃至成都经济圈的用能保障发挥积极作用;再次规划建设化工园区,推动天然气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形成天然气精深加工多元体系。
一是天然气发电。天然气发电需要纳入《四川省“十四五”能源发展中期规划》,并报国家能源局备案审批通过后才能启动建设。目前省内巴中、达州、安居等十余个市县已开展天然气发电项目选址及可研等前期工作,均希望2023年中期规划调整时纳入《四川省“十四五”能源发展中期规划》启动建设。中江县可以规划布局天然气发电项目,主动对接省发改委争取2023年中期规划调整时,将中江天然气发电项目纳入《四川省“十四五”能源发展中期规划》启动建设。在已经引进四川能投电力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投资65亿元建设天然气发电站的基础上,积极推动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十四五”末项目一期建成达产,实现年发电量35亿千瓦时,年销售收入16亿元,年纳税1亿元以上;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实现年销售收入32亿元,年纳税2亿元以上的预期目标。
二是建设化工园区发展天然气精深加工产业链。天然气化工产品链有4条,即合成氨产品链,包括合成氨、尿素等;氢氰酸产品链,包括氢氰酸、氰化钠、草甘膦、蛋氨酸等;乙炔化工产品链,包括以乙炔为原料的PVC、BDO、醋酸乙烯,以及乙炔尾气生产的甲醇、醋酸产品等;以大型甲醇为龙头的醋酸、MTO、MTP、二甲醚产品等。由于合成氨、氢氰酸等属于危险化学品,按照《四川省化工园区认定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须进入认定的化工园区,化工园区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授权省经信厅牵头,省发改委、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水利厅、应急厅等6部门组织认定。由市(州)人民政府向省经信厅申报。我县可以申请获得市委市政府支持,争取市县两级组建专班启动中江县化工园区申报程序,协调省经信厅、省应急厅等6部门联合核准同意,力争在“十四五”末期或“十五五”期间启动化工园区建设。
第三节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一、发展目标
推动数字赋能传统产业发展,实现轻工纺织产业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智能型、服务型转变,材料产业向新型、绿色化发展。打造区域智能家具生产基地、区域纺织材料生产基地,绿色新型材料生产基地。到2025年,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规上工业经济总量达150亿元以上。
二、重点领域
1.轻工纺织产业。大力发展原料、棉纺织、丝绸、服装等行业,突出成衣制造,健全品牌价值体系,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培育自主品牌,扶大培强一批骨干企业。依托新凯纺织、金辉纺织、古丽娜棉纺,发展纯棉纱、混纺纱、涤纶纱产品。依托鸿兴化纤,发展涤纶短纤,满足不同需求的中高档织物的需要。依托华鑫服饰、四海制衣,加大品牌服装、产业用纺织品、功能性纺织品等终端产品开发。推动轻工纺织产业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推动德凯纤维、美祥纺织纺纱全流程自动化、数字化监控和智能化管理。推动四海制衣技改扩能项目加快实施,引进RFID技术,建立包含测体、设计、试衣、加工的自动化生产流程及检验、储运、信息追溯等在内的信息化集成管理体系。大力推广亚度家具C2M模式,鼓励家具家居企业实现智能化改造,智能化安防产品技术应用及制造,加快工业互联网融合传统制造业速度,依托凯达门业、艾飞儿门业、星族门业,发展别墅门、防火门、铸铝门、入户门、安全门等,实行门类产品定制工业化生产模式,实现个性化产品的规模化、集约化、工业化生产,打破金属门行业按单差异化生产的传统模式,成为金属门定制工业化领航者。发展个性定制家具系列、全屋智能家居产品系列、适老化家具系列、智慧康养家具及数字化办公设备。
专栏5 轻工纺织产业重点项目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业主单位 | 总投资 (万元) | 建设年限 |
1 | 美时通家具制造展示培训基地建设项目 | 四川美时通家具有限公司 | 15000 | 2019-2022 |
2 | 亚度应用实验场景技术改造项目 | 四川亚度家具有限公司 | 16000 | 2021-2023 |
3 | 德阳凯达门业有限公司智能化安防产品技术应用及制造项目 | 德阳凯达门业有限公司 | 60000 | 2021-2023 |
4 | 凯达门业金属门窗生产基地扩能技改项目(四期) | 德阳凯达门业有限公司 | 15000 | 2020-2021 |
5 | 凯州今龙头家具制造基地建设项目(二期) | 中江县今龙头门业有限公司 | 8000 | 2019-2021 |
6 | 德凯特种纤维有限公司年产2亿平方米复膜包装材料生产线建设项目 | 四川德凯特种纤维有限公司 | 4500 | 2021-2022 |
7 | 德阳(凯州)汉丝高品质服装智慧生产基地项目 | 四川汉丝服饰有限公司 | 60000 | 2020-2023 |
2.材料产业。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研发力度,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推进建材产业向新型建材、绿色建材方向发展,支持生物质纤维增强的木塑、镁铝建材产品、节能门窗、高效轻质保温隔热防火材料开发应用。支持伟邦塑胶、宏达塑胶等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提升各类管材、型材品质。支持顺天商品砼、梓源建材、卿发建材等水泥企业发展透水混凝土、透水砖、植草砖等产品,利用建筑垃圾等固废替代自然资源发展绿色建材产品。
专栏6 建材产业重点项目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业主单位 | 总投资(万元) | 建设年限 |
1 | 泰诺斯新材料年产3000吨环境友好型涂层材料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 四川泰诺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6000 | 2020-2021 |
2 | 新型建材制造基地项目 | 四川台美新材料有限公司 | 3000 | 2020-2021 |
3 | 装配式建筑检验检测平台 | 四川星光钢结构有限公司 | 3000 | 2021-2022 |
4 | 磁性材料生产线建设项目 | 四川省德阳博益磁性材料有限公司 | 12000 | 2021-2023 |
第四节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坚持着眼长远、超前谋划,加大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未来网络、区块链、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的布局力度,打造满足技术场景赋能产业转型和生产生活升级需求的重要发力点,催生和培育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新亮点、新增长极,推动未来产业成为强化科创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的重要结合点。
中江高新区、凯州新城先进产业功能区产业发展定位,凯州新城装备制造产业功能区重点发展智能制造,中江高新区食品医药产业功能区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壮大电子信息产业电子元器件细分领域,培育电子电路、应用终端、电子基础材料领域。把产业功能区建设成为提升现代产业能级、推进全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和“总抓手”,作为实施产业倍增计划的空间载体和先导力量。坚持部门联动、上下统一,按照“产城一体、职住平衡、动静结合”原则,科学统筹产业圈、生活圈和生态圈平衡发展,建成集研发、生产、居住、消费、生态等功能复合的产城融汇区,打造“以凯州新城为核心的同城化综合实验区,以中江高新区为核心的产城融合样板区”,推动传统产业园区单一以生产组织形式的发展模式向生产、生活、生态高度融合的空间组织形式转变,实现人城境业和谐统一。
第一节 实施规划优化行动
以国、省批准的凯州新城、中江高新区规划范围为基础,完成凯州新城、中江高新区规划体系编制、工程建设项目区域评估体系编制、工业“标准地”供应体系编制。以功能复合、职住平衡、服务完善、生态宜居为导向,统筹规划布局生产配套设施、生活配套实施和生态场景体系,规划布局科创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规划布局以凯州新城湖区公园为中心的综合集成核心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智慧城市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规划布局中江高新区市政基础设施,综合集成核心区,电子信息特色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农产品深精加工基地,5G智能产业基地,提升产业功能区承载能级。
第二节 高标准建设产业功能区
围绕食品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的个性需求,建设符合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设施,完善生产配套功能。
一、推进建设产业功能区综合集成核心区
综合集成核心区是以科创空间为主体、生活空间为配套、生态功能为支撑的综合集成,是产业功能区的起步区和示范区。产业功能区依托科创空间集聚创新资源,依托生活空间集聚科研人才,依托生态空间提升品质能级,加快形成支撑食品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能级的创新研发体系、生产配套体系、生活服务体系、政务服务体系、生态保障体系。
(一)推进建设科创空间。以凯州新城、中江高新区为主体,主动融入成渝绵创新“金三角”,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建设。依托平台公司或者社会资本,加快数据中心、信息枢纽、科创中心建设,集聚信息、数据、技术、创意等新生产要素赋能现代产业提升能级。推进凯州新城5G产业示范项目建设,新建科技企业孵化器、会展中心、配套服务中心、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推动建设中江高新区5G智慧园区,新建5G信息化展示大厅、5G信息化数字平台,加快豊泰科技企业孵化器提档升级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步伐。支持企业建设技术中心、设计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等创新研发平台。
(二)推进建设生活空间。以凯州新城、中江高新区为主体,依托平台公司或社会资本,以适应产业生态圈培育为导向,规划建设现代产业基础设施,构建先进的政务服务体系,推进凯州新城规划馆、人才公寓、专家楼、功能区配套住房建设,配套商务中心、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旅游等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推进中江高新区人才公寓、专家楼、配套住房建设,配套商务中心、教育设施建设。
(三)推进建设生态空间。凯州新城以湖区公园(湿地公园)为中心,推进建设渡槽水利博物馆、休闲步道、山水园林、绿地景观,打造宜居绿地,营造创新研发氛围。
二、推动完善产业功能区配套设施
(一)完善基础设施。借助产业地产商优势资源,推动产业地产发展,建成一批标准厂房,确保“轻资产”项目及时入驻。鼓励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以下或土地需求20亩以下的招商引资项目,积极参与平台公司或者社会资本实施的标准厂房建设,投资企业提出自身需求,平台公司或者社会资本按照企业需求设计建造标准厂房,企业可租赁、购买或者先租后买。加快“七通一平”(道路通、给水通、电通、通信通、燃气通、排水通、排污通及土地平整)覆盖产业功能区全域,支持布局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
(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土地池”作用,保障土地供应储备,统筹分配工业用地年度计划指标。凯州新城、中江高新区确保拥有不低于2000亩符合规划的土地,滚动储备1000亩成片“净地”,用于承接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制定项目投入强度、产出强度等指标与供地面积挂钩机制,产业功能区土地资源配置按“标准地”模式供地,并严格事后监管。鼓励采取“弹性年期出让”“租赁”“先租后让”等多种供地方式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全面实施亩均论英雄评价,全面清理产业功能区批而未供、低效闲置土地及闲置厂房,通过协商回购、兼并重组、增资扩股等多种方式,推进低效闲置土地、闲置厂房再开发再利用,提高土地资源的经济承载能力与综合承载能力。
专栏7 产业园区重点项目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业主单位 | 总投资 (万元) | 建设年限 |
1 | 中江高新区扩区调位项目 | 中江高新区 | 1400000 | 2021-2035 |
2 | 中江高新区5G智能产业园区提档升级项目 | 中江高新区 | 28300 | 2021-2023 |
3 | 西片区安置房建设项目 | 中江高新区 | 54000 | 2021-2024 |
4 | 西北新区安置房建设项目 | 中江高新区 | 101000 | 2022-2025 |
5 | 西北新区安置房建设项目 | 中江高新区 | 135000 | 2025-2030 |
6 | 中江西北新区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 中江高新区 | 19500 | 2022-2026 |
7 | 西北新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续建)项目 | 中江高新区 | 89000 | 2025-2030 |
8 | 凯州新城公益性骨灰安放堂 | 凯州新城 | 4000 | 2022-2023 |
9 | 储备林项目 | 凯州新城 | 105800 | 2022-2025 |
10 | 成渝双城产业合作示范园 | 凯州新城 | 200000 | 2021-2025 |
11 | 凯州新城污水处理厂扩能项目 | 凯州新城 | 35000 | 2021-2023 |
12 | 金简仁快速路北延线(凯州新城段) | 凯州新城 | 270000 | 2022-2025 |
13 | 凯州新城720天然气管线迁改工程 | 凯州新城 | 20000 | 2020-2023 |
14 | 德阳凯州新城5G产业项目 | 凯州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 97000 | 2021-2023 |
15 | 凯州新城企业孵化器 | 凯州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 50000 | 2023-2025 |
16 | 凯州新城城市体育公园项目 | 凯州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 30000 | 2021-2023 |
17 | 凯州新城体育场建设项目 | 凯州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 15000 | 2021-2023 |
18 | 凯州新城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 | 凯州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 76381 | 2020-2023 |
19 | 辑庆镇飞凤社区6社安置小区 | 凯州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 48000 | 2022-2023 |
20 | 辑庆天地新城安置小区 | 凯州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 14853 | 2022-2023 |
21 | 辑庆飞凤社区5社安置小区 | 凯州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 13000 | 2022-2023 |
22 | 凯州兴隆第三安置小区 | 凯州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 12300 | 2020-2021 |
23 | 东柳苑二期 | 凯州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 16000 | 2021-2022 |
24 | 兴隆第五安置小区 | 凯州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 45000 | 2022-2024 |
25 | 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协作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期 | 凯州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 130560 | 2021-2023 |
26 | 成德眉资智能制造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期 | 凯州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 97200 | 2021-2023 |
27 | 凯州新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城融合基础设施项目 | 凯州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 48000 | 2021-2023 |
28 | 成德同城临港经济带凯州新城一体化基础设施 | 凯州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 157795 | 2020-2022 |
29 | 德阳凯州新城产城融合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 凯州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 63500 | 2021-2023 |
30 | 凯州起步区城市中央公园及商业配套项目 | 凯州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 59000 | 2021-2023 |
31 | 油气电一体化综合服务站 | 凯州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 20000 | 2021-2022 |
32 | 中江邮政有限公司邮政物流仓储基地建设项目 | 中江邮政有限公司 | 2000 | 2021-2022 |
34 | 凯州东柳苑建设项目 | 中和润公司 | 12000 | 2020-2021 |
35 | 双河口自来水厂扩容(一期)项目 | 川投水务中江公司 | 20000 | 2022-2025 |
36 | 凯州新城城东110KV变电站及配网工程 | 国网中江供电公司 | 20000 | 2022-2024 |
第一节 坚持项目招引,壮大产业规模
一、招引聚集高能级项目
围绕电子信息、食品医药、装备制造主导产业,以及绿色能源、新材料等培育产业,瞄准高能级项目,开展全社会招商。聚焦电子元器件、5G智能汽车电子、粮油肉制品深精加工、现代中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能源领域,引进引领型、基地型重大项目,以投资增量壮大工业总量。到2025年,全县新增招商引资落地达产企业经济规模达100亿元以上,力争引进经济规模达50亿元、30亿元以上的装备制造等产业龙头企业各1户以上,经济规模达10亿元-30亿元的大企业1户以上,经济规模达1亿元-10亿元的中型企业10户以上,经济规模达2000万元-1亿元的小型企业10户以上。
二、围绕产业链引进配套项目
围绕主导产业、培育产业编制产业链全景图,针对中江继电器产业链、网络连接器产业链研发能力弱、产品科技含量低,粮油食品产业粗加工产品占比高,医药产业局限于中药材清洗、晾晒、切片等初级加工形态,装备制造产业未形成独具特色的拳头产品,处于“空白”或基础薄弱的现状,聚力能作为、可有为的缺失环节,采取存量企业延伸、增量企业补缺、区域协同互补等方式补齐产业链短板,采取柔性引进等方式,补齐在研发设计、品牌策划、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短板,重点补齐功能测试、模型制造、产品试制、小批量加工等配套加工环节,形成高效的制造能力。立足存量企业,依托产业链头部企业,推动继电器产业链、网络连接器产业链、磁性材料产业链、粮油肉制品加工产业链、现代中药产业链、家居门业产业链、天然气精深加工产业链等配套招商,着力现有产业链的稳链、补链、延链、强链,加快构建产业生态。到2025年,新增招引产业链配套企业经济规模达35亿元以上,经济规模达2000万元-1亿元的小型企业40户以上。
三、优化投资环境
树立“向纳税人致敬”意识,加强诚信政府建设,按约定时限兑现各项激励政策和政务服务承诺,依法保护投资者权益,努力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加大媒体造势、活动营销、广告投放、外宣精品文化交流等城市营销力度,加大对我县的资源、产业、区位优势、经济活跃度的宣传力度,整体营销本地投资环境和产业集群发展优势,营造良好的投资氛围,提升中江投资形象和凝聚力。
第二节 突出企业培育,做强市场主体
一、强化大企业大集团培育
推动大企业大集团跨越发展、领航发展。完善大企业引进、落地、初创、成长、发展等全生命周期培育措施,优先安排项目用地指标,全程代办各项审批手续,优先推荐争取各级扶持资金,推动大企业发展壮大。发挥恒达灯具参与制定5G智慧多功能杆国家标准的示范作用,支持继电器产业链头部企业、网络连接器产业链头部企业、磁性材料产业链头部企业、食品医药产业龙头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制定,增强行业影响力。发挥亚度家具打造家具行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的引领示范作用,鼓励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链龙头企业发展面向行业或跨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积极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
支持存量企业技改扩能,推进年丰食品“食用油产业园项目(二期)”建设、雄健实业“中江挂面产业示范园项目(二期)”建设、“宏发西部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三期)”建设、凯达门业“金属门窗生产基地技改扩能项目(四期)”建设、“凯州逢春大健康产业园暨新药研发中心项目”建设。推动一批在谈重大项目落地、在建重大项目达产、达产企业升规增量,推动东浩散热器新能源智能装备散热器制造基地项目、远见复合材料新型高分子复合材料智能制造项目、川能投电力集团德阳(中江)燃气发电项目、重庆凯锐鑫源年产25万吨清洁能源(LNG)生产及调峰站项目建设达产。加快培育规模达10亿元-100亿元的主业突出、创新力强、品牌知名、管理科学的优势企业,发展成为旗舰型、引领型大企业。到2025年,力争培育过100亿元企业1户,过50亿元企业2户,过30亿元企业3户,过10亿元企业12户。
专栏8:大企业(单位:亿元)
类别 | 序号 | 企业 | 2022年 规模 | 2023年 规模 | 2024年 规模 | 2025年 规模 |
存量 企业 培育 | 1 | 四川德阳市年丰食品有限公司 | 50 | 60 | 80 | 100 |
2 | 德阳凯达门业有限公司 | 31 | 32 | 33 | 35 | |
3 | 四川逢春制药有限公司 | 12 | 13 | 20 | 30 | |
4 | 四川宏发电声有限公司 | 11 | 15 | 20 | 25 | |
5 | 四川雄健实业有限公司 | 12 | 15 | 18 | 20 | |
6 | 中江湧德电子有限公司 | 12 | 13 | 15 | 15 | |
7 | 德阳新希望六和食品公司 | 3 | 6 | 10 | 15 | |
8 | 四川锐腾电子有限公司 | 5 | 6 | 8 | 10 | |
9 | 中江坤达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 7 | 8 | 9 | 10 | |
10 | 四川亚度家具有限公司 | 8 | 9 | 11 | 12 | |
招商 新增 企业 | 11 | 河南双汇集团 | — | — | 20 | 50 |
12 | 四川能投电力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 — | — | — | 16 | |
13 | 重庆凯锐鑫源科技有限公司 | — | — | 8 | 15 | |
14 | 成都东浩散热器有限公司 | — | — | 3 | 10 | |
15 | 成都远见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 — | — | 5 | 10 | |
16 | 招引规模达50亿元的装备制造产业龙头企业 | — | — | — | 50 | |
17 | 招引规模达30亿元的装备制造产业龙头企业 | — | — | — | 30 | |
18 | 招引规模达10亿元的企业 | — | — | — | 10 | |
··· | ······ |
二、支持骨干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加强单项冠军企业培育,筛选认定有优势、有潜力的企业纳入培育名录库,支持企业争创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和培育企业,对国家认定的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培育企业和单项冠军产品,分别给予奖励支持,并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和优先推介。加快完善“专精特新”企业储备、培育、扶持机制,优化“专精特新”企业入库培育标准,支持企业分类分层申报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支持存量企业实施技改创新增品种提品质扩能级,推动关键技术装备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支持立江电子陶瓷封装外壳生产线建设、天府神龙中药饮片创新型中药饮片生产线改扩建项目建设、德成动保现代兽药GMP车间及自动化生产设备技术升级改造项目建设、家彤利金属数字化智能化车间改造项目建设、亚度家具智慧工业创新孵化工厂项目建设。
推动一批在谈项目落地、在建项目达产、达产企业增量,支持恒诺科技5G通信设备研发制造项目、福莫斯高精度三维五轴机器人研发生产基地项目落地建设,支持华盛电子全自动绕线机设计研发项目、汉丝服饰高品质服装智慧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达产。
专栏9:骨干企业(部分)(单位:亿元)
序号 | 类别 | 培育企业名称 | 2022年 规模 | 2023年 规模 | 2024年 规模 | 2025年 规模 |
1 | 存量企业培育 | 四川万凤粮油有限公司 | 7 | 7 | 7 | 7 |
2 | 光大城乡再生能源(中江)有限公司 | 2 | 3 | 4 | 6 | |
3 | 中江润恒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 3 | 3.5 | 5 | 6 | |
4 | 四川中沃建材有限公司 | 2 | 2.5 | 3 | 3 | |
5 | 四川宽窄印务有限责任公司 | 2.7 | 3 | 4 | 5 | |
6 | 四川齐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2 | 2 | 3 | 5 | |
7 | 四川德凯特种纤维有限公司 | 2 | 3 | 4 | 5 | |
8 | 四川帝航安防科技有限公司 | 1 | 1.5 | 3 | 5 | |
9 | 四川兴铜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 2 | 2 | 3 | 4 | |
10 | 中江立江电子有限公司 | 1 | 1 | 2 | 3 | |
11 | 四川华西九方电缆有限公司 | 1.2 | 1.5 | 2 | 3 | |
12 | 四川省德阳博益磁性材料有限公司 | 0.8 | 1 | 1.2 | 1.5 | |
13 | 四川省天府神龙中药饮片有限公司 | 0.8 | 1 | 1.2 | 1.5 | |
14 | 四川家彤利金属科技有限公司 | 1 | 1.5 | 2 | 2.5 | |
15 | 德阳市恒达灯具制造有限公司 | 1 | 1 | 1.3 | 1.5 | |
16 | 四川省星光钢结构有限公司 | 0.7 | 1 | 1.2 | 1.5 | |
17 | 招商引资企业培育 | 四川汉丝服饰有限公司 | — | 1 | 2 | 3 |
18 | 成都福莫斯智能系统集成服务有限公司 | — | — | 0.5 | 2 | |
19 | 四川曼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0.3 | 1 | 2 | 3 | |
20 | 四川卓超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0.5 | 1 | 2 | 3 | |
21 | 图们市华盛电子制造有限公司 | — | — | 1 | 2 | |
... | ······ |
三、壮大规模企业群体
加强中小微企业梯度培育和引导扶持,全力推动成长性好、创新力强、市场前景大的小微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并购重组、扩大产能释放等措施实现提质增量。引导企业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大力推行信息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推动中小微企业建立产权多元、管理科学、运行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培育一批管理科学、专精特新发展的高成长型小微企业。
支持卡米尔家具、科际铝业、卓超光电、和瑞斯邦等小微企业实施技改创新提品质扩能级,推动产销增长年度营业收入达2000万元以上。提升招商引资质效,将新招引企业达产当年或第二年营业收入达2000万元以上作为投资条款之一写进投资协议中,并逗硬核验。
专栏10:小升规重点培育企业(部分)
序号 | 类别 | 企业名称 | 产业功能区 | ||
1 | 存量 企业 培育 | 中江汇新电子有限公司 | 中江高新区 | ||
2 | 中江县茂源磁性材料电子器件厂 | 中江高新区 | |||
3 | 四川科际铝业有限公司 | 凯州新城 | |||
4 | 四川兴兴顺桥架有限责任公司 | 中江高新区 | |||
5 | 四川德合制药有限公司 | 中江高新区 | |||
6 | 四川国虎实业有限公司 | 凯州新城 | |||
7 | 德阳摩天电缆有限公司 | 凯州新城 | |||
8 | 招商 新增 企业 培育 | 河南双汇集团 | 中江高新区 | ||
9 | 图们市华盛电子有限公司 | 中江高新区 | |||
10 | 四川卓超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中江高新区 | |||
11 | 成都东浩散热器有限公司 | 凯州新城 | |||
12 | 四川汉丝服饰有限公司 | 凯州新城 | |||
13 | 成都远见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 凯州新城 | |||
14 | 德阳摩天电缆有限公司 | 凯州新城 | |||
15 | 四川宏思金属表面处理剂有限公司 | 凯州新城 | |||
16 | 成都福莫斯智能系统集成服务有限公司 | 凯州新城 | |||
17 | 重庆凯锐鑫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中江高新区 | |||
... | ······ | 中江县 |
第三节 增强创新能力,转换发展动力
立足人工智能、清洁能源、生物技术、功能材料研发、万物互联、光电交互、信息安全等重点领域,以提升中江工业行业原始创新能力和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落地区为双驱动,瞄准科技前沿和产业制高点,主动对接成绵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引擎型科技创新平台,全面融入成渝绵“创新金三角”,探索科技创新协同机制,建立“研发+制造”“研发+转化”合作模式。努力提升中江在全省、全市创新版图中的战略定位。
一、加快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
开展龙头企业、骨干企业、成长型企业研发创新机构全覆盖工程,加大对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业设计中心等创新平台的支持和培育力度,引导企业争创国家级、省级、市级创新平台,着力构建以国家级企业创新平台为龙头、省级企业创新平台为骨干、市级企业创新平台为基础的三级创新体系。
在成都市选择创新氛围浓厚的区域,建设“飞地研发楼”,借力成都成熟的科研资源异地打造科创空间,服务中江工业企业,形成成都研发、中江制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格局,支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年度纳税3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创新研发能力特别突出的小微企业免费入驻。
推动成德眉资创新共同体、凯州新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落地区建设,加快凯州新城科技企业孵化器、会展中心、配套服务中心、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启动中江高新区5G智慧园区建设,加快中江豊泰科技企业孵化器由省级孵化器升级为国家级孵化器步伐,为申报国家级高新区提前做好准备。依托平台公司或者社会资本,夯实凯州新城、中江高新区网络基础设施,加快数据中心、信息枢纽、科创中心建设,集聚信息、数据、技术、创意等新生产要素赋能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推动创新链高效服务产业链。
二、抓好政用产学研协同创新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共同利益为纽带,加强与成都、深圳和北京中关村等地在科技协同创新、技术转移、产业配套等方面合作,加速创新资源和要素向先进制造业集聚,增强创新动能。引导和鼓励行业骨干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共享创新资源,开展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制定修订技术标准,联合培养人才等。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申报国家、省产业技术研究和开发项目,推进科技成果交易和形成产业化。优化发明专利申报流程,提高企业实施专利战略的自觉性,加速专利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知识产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储备库,开展科技成果信息定期汇集和发布活动,打通供需对接通道。鼓励企业牵头、政产学研用协同,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开展中试熟化与产业化开发。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设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资金,支持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特别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前沿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建设一批“孵化+创投”“互联网+”等新型孵化器,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孵化机构,探索发展一批混合所有制孵化器。
三、推动数字赋能制造业发展
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引领作用,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培育形成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叠加、互促互进、倍增发展的创新态势,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推动数据在“设备—生产线—企业—产业链—价值链”的汇聚和流通,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赋能产业体系培育。支持亚度家具、立江电子、凯达门业等综合运用“5G、TSN、边缘计算等技术开展内网改造升级,鼓励以宏发电声、湧德电子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企业,以逢春制药、年丰食品为代表的食品医药产业企业,以恒达灯具、精雄阳光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企业,以亚度家具、德凯纤维为代表的轻工纺织产业企业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使用低成本、模块化、易维护的先进智能装备和系统,建设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实现精益生产、敏捷制造、精细管理和智能决策。支持基础电信、立江电子等企业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二级节点,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核心业务系统向平台迁移,推动生产方式和产业形态创新变革,支持企业在做好自身网络建设的同时,向工业互联网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方向发展,开发和推广平台化、组件化的工业互联网行业系统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实现产业数字化。
到2025年,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32户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120户以上,力争瞪羚企业实现“零”突破,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亿元以上,占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40%,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当年主营业务收入3%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亿元以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0项以上,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件以上,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创新产品。
专栏11:科技创新发展目标
年限 | 类别 | 年度目标 |
2022年 | 科技成果转化(项) | 6 |
工业领域研究开发费用(R&D)(亿元) | 6 | |
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户) | 3 | |
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户) | 95 | |
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 130 | |
技术合同成交额(亿元) | 0.6 | |
2023年 | 科技成果转化(项) | 6 |
研究与试验经费(R&D)投入(亿元) | 9 | |
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户) | 4 | |
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户) | 110 | |
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 136 | |
技术合同成交额(亿元) | 0.71 | |
2024年 | 科技成果转化(项) | 4 |
研究与试验经费(R&D)投入(亿元) | 14 | |
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户) | 4 | |
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户) | 130 | |
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 143 | |
技术合同成交额(亿元) | 0.85 | |
2025年 | 科技成果转化(项) | 4 |
研究与试验经费(R&D)投入(亿元) | 22 | |
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户) | 4 | |
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户) | 150 | |
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 150 | |
技术合同成交额(亿元) | 1 |
第四节 加快转型升级,激发产业活力
一、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
提高智能制造普及率,促进生产过程自动化、模块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提升产线安全生产水平。着力培育发展智能装备和产品,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专用加工装备等整机成套智能装备,在智能传感器、精密检测等智能制造核心部件、工业控制系统、系统集成、智能装备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技术攻关,形成智能制造关键技术体系和核心部件系统创新能力。着力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选择一批有优势、有潜力的企业,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试点示范,建设智能生产线、智能工厂(车间)、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和产业园区,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发展经验和模式。建立健全智能制造支撑体系,支持建设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发展一批提供方案设计、装备开发、系统集成、数据维护、检测认证的专业服务机构,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二、推进制造业绿色化发展
坚持走“绿而美、绿变金”的绿色发展之路,发展绿色生态工业,推动节能降耗,着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和谐共融。
(一)全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大力发展绿色产品,重点加快开发安全、节能、环保、低耗、高可靠性、长寿命和易回收的绿色产品,推进节能技术产品推广应用,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重点推进传统高耗能产业改造和能效提升,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强化绿色供应链管理,以绿色供应链标准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为支撑,支持引导企业完善采购、供应商、物流等绿色供应链标准体系,建设绿色供应链。建设绿色循环园区,开展绿色循环园区创建示范工程,加快培育布局集聚化、结构绿色化、链接生态化等富有特色的绿色特色园区。加强绿色关键技术研发,在节煤、节电、余能回收利用、高效储能、智能控制等领域加大研发力度,努力突破轻量化设计、节能降噪技术、可拆解与回收技术等核心技术,提升工业废旧物利用率和节能降耗水平。
(二)强化工业制造清洁化。树立源头削减、过程消化、末端消灭、资源综合利用的原则,改进设计、改进管理和技术创新,采用清洁原料、开发清洁工艺、生产清洁产品,强化污染预防,减少和避免生产、服务、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生产和排放,把污染剔除在生产前端或者消灭在生产过程中。推进清洁生产的体制机制建设,制定落实清洁生产法律、法规和制度。
(三)推动产业功能区低碳化。依据本规划,依托现有产业功能区及工业基础,推动园区低碳循环发展,进一步优化调整各园区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集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生产全程低碳化,采用节能、低碳、清洁原材料;利用清洁低碳能源;使用节能低碳工艺技术,实现园区废物、废气、废水“零排放”,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入园后集中生产的环境负荷,推动园区绿色生态发展。
(四)推进工业用能绿色化。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率,大力发展电能、天然气替代燃煤、燃油技术,建设清洁能源利用示范区。用好节能专项资金推进重点载能企业改善工业锅(窑)炉、电机等终端用能产品,提升能效。推进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将企业的能源消耗情况监测纳入政府信息化管理范畴,促进高载能企业的节能管理。建立企业能源利用合同制度,与重点载能企业签署能源消费合同,按照行业发展需求合理评估企业能源使用量,对于超标用能提升其能源使用成本,促进企业自觉进行节能技术改造。
三、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
提升制造业创新设计水平,鼓励探索发展众包设计、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协同设计等新型模式,支持长虹、利尔、东材等大型制造企业主辅分离,建设贯穿产业链的研发设计服务体系,搭建工业设计与制造业对接交流平台,增强定制设计和柔性制造能力。提升制造效能,优化供应链管理,促进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等的协同效益,支持制造企业、互联网企业、信息技术服务企业跨界联合,提供面向细分行业的研发设计、优化控制、设备管理、质量监控等安全可靠的云制造服务。创新制造业服务模式,发展融资租赁服务,重点支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工具等制造企业与各类融资租赁公司加强合作,开展设备融资租赁服务;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培育提升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研发、管理和生产控制的能力。
第五节 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产业协同
一、持续强化发达地区交流合作
加强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开放合作,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点发展区域,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合作。以国家级新区和东南沿海国家级开发区为重点,建立产业转移承接结对合作机制和承接转移平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积极探索园区合作模式,引进发达地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二、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共享中国科技城、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叠加优势。探索建立联动招商机制,协同开展双向集群招商、产业链互补招商,共同策划举办投资推介或项目对接活动。主动对接成都天府新区(生物城、科学城),成都东部新区,重庆北碚蔡家智慧新城,在制造业技术联合攻关、协同创新体系构建、科技成果异地转化、重大创新平台共建等方面寻求合作,推动同城化综合实验区建设。
三、横向拓展邻近区域全面合作
推进区域深度合作,积极对接成都天府新区、东部新区、金堂、广汉、德阳经开区、涪城等区市县,理顺体制机制,优化资源共享,促进区域协同,探索“飞地产业园”或“研发+制造”共建联建模式,促进区域协同开展。建好中江高新区、凯州新城成渝地区先进产业功能区,启动和实施一批高质量项目。
四、支持企业开拓市场
加强自贸协定和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宣传,鼓励企业开发适销对路的商品扩大出口。落实四川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政策措施,优先推广运用在中江投资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服务)。支持“中江造”品牌建设示范项目,支持“中江造”产品参加政府性投资项目和政府采购项目,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和民间机构采购、使用“中江造”产品。引导企业就近配套,开展产品互连互采互用,降低成本,大力推动“中江造”产品市场占有率,帮助企业拓展市场。加大优质企业、优秀企业家和优质产品宣传力度,进一步提升企业形象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五节 强化要素保障,打造优良营商环境
一、强化人才队伍支撑
以培养战略企业家为重点,组织“商界精英”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大型企业学习深造或交流锻炼,加快培养造就一支具有先进思想理念、具备国际视野与战略思维的高素质企业家队伍。采取“走出去”系统学习与“请进来”专题讲座相结合、研讨交流与观摩学习相结合等方式,对“明日之星”和“创业能人”进行重点培训,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加强专业技术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批以技能大师、技术能手为代表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大力弘扬创新创业、勇立潮头的企业家精神和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的“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的企业人才发展氛围。
二、强化工业用地保障
统筹调整土地指标,全县优先发展产业且用地集约的工业项目,优先实施供地。力争将省、市重点工业项目用地纳入上级统筹解决。加大土地征拆、闲置土地清理力度,凯州新城、中江高新区每年分别滚动储备2000亩、1000亩成片净地,实现招引项目落地即可开工。2022年产业功能区内30%以上的工业用地实行“标准地”供应,2023年起产业功能区内全部工业用地实行“标准地”供应。实行工业用地弹性出让,灵活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等供地方式。盘活存量土地,深入推进产业功能区“清闲促建”,提高已供土地利用率,在符合相关规划、产业发展方向以及不改变工业用途的前提下,支持企业厂房加层,提高土地利用率。
三、加强财政金融支持
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加大财政资金向工业领域的倾斜力度,从机制上为企业融资“松绑”。充分发挥经开投控等平台作用,在依法合规、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积极承接各类政策性贷款或发行各类债券,提升承接服务企业和项目的能力。建立常态化金企对接机制,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优化金融服务,破解金企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深化产业与基金对接,牵引更多优质项目到经开区落地生根。围绕供应链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货物流、资金流等信息,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
四、优化能源供给结构
做好智能电网服务,支持区内企业集体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支持区内电力用户优先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支持群文变电站扩容升级改造。规划建设塘汛街道、木龙河片区以及松垭片区“大三角”区域电力基础设施,保障供电能力。加大清洁能源供给能力,推动天然气管道支线、终端管网建设,科学合理布局全区天然气管网及储气设施,提升天然气应急保障供应能力和储气能力。
五、打造优良营商环境。优化审批流程
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落实“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破除审批慢、审批难,重大招商项目由中江高新区、凯州新城全程代办。
健全服务机制。一是每年召开四次以上银政企对接会,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问题。二是每年召开两次以上服务企业人力资源保障座谈会。三是每季度召开工业行业民营经济恳谈会,力争2022年底前全面解决企业不动产权证办理等历史遗留问题。四是做实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企业机制,对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小升规重点培育企业、工业重点项目,联系干部每月走访1次以上,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营造公平的法治环境。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对工业企业全覆盖,公共法律服务专班入驻产业功能区,通过定点、定时、定向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有序建设“互联网+” 网络平台。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凝聚发展合力
优化调整中江县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牵头抓总作用,统筹协调全县新型工业化发展,聚焦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协调解决规划落实中的问题。建立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建立电子信息、食品医药、装备制造、轻工纺织4个行业协会工作机制,从产业规划、招商引资、项目签约、项目落地投产、成果推介、资源对接、产业合作、市场开拓、技术交流、发展扶持等方面推动产业能级提升。
二、狠抓项目建设
加强重大项目的谋划、协调,引进落地一批带动性强的基地型、集群式重大项目。一是建立工业项目和工业企业秘书服务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协调,使工业项目时限目标、节点任务清晰明确。二是抓产业招商。突出招大引强、集群承接、延链引进、配套发展,重点加强食品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关联发展,力促项目落地。三是抓技术改造项目。推动重点企业对标行业先进技改和管理提升,引导社会资金和要素投向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装备、新材料的运用和推广上,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四是抓项目资金争取。积极主动与国省市经信、科技部门对接,组织企业向上争取资金。